法國 巴黎

法國 巴黎

巴黎 Paris

面積:105.4平方公里

人口:約230萬人

氣溫:全年平均氣溫10℃,最高34℃、最低-22℃。

         擁有著花都美名的巴黎為法國的首都,同時也是法國最大的都市,既是現代的流行時尚之都,也是歷史文化的古都,更是政治與文化的中心。巴黎源自於稱做高盧的一個部落Parisii,公元前三世紀該部落於塞納河延岸一帶居住,直到公元前52年巴黎地區被羅馬人所征服開始了該地區的發展。到了公元358年,羅馬人開始在此建造宮殿,這一年更被視為巴黎建城的元年。起初羅馬人將此地區命名為Lutetia,大約在公元400年左右才正式改名為現在為人熟知的巴黎。羅馬時期高盧行省的中心在南方的里昂並非巴黎,當時的巴黎尤其是在左岸,只是一個小規模的聚集點。

         巴黎左岸聚集的歷史延續的相當長,期間經歷了法蘭克人的第一個王朝墨洛溫王朝及其後的加洛琳王朝,甚至直到了公元九世紀維京人大舉入侵法國,仍繼續維持左岸的發展。而巴黎右岸的發展是到了公元11世紀時,其雛型是由路易六世所建造,其中包括道路以及市場;但是主要建築是在腓力二世時期,此時期建造了圍繞巴黎的首座城牆,公共噴泉的建設,城市道路的拓寬,著名的羅浮宮修建也是在這個時期。而公元14世紀到16世紀,經歷了許多的改朝換代但仍舊不影響巴黎的建設,且建設巴黎的版圖不斷的擴大,直到了16世紀初法王弗朗索瓦一世,首先開始在巴黎的周邊建造許多的城堡。之後王太后凱瑟琳.德.美蒂奇在城市的中央修建了杜勒麗花園,並且使其與羅浮宮相連結。直到波旁王朝路易十四在巴黎的近郊興建了凡爾賽宮,將整個皇宮和行政中心遷至那裡。

         1789年,法國爆發了大革命。作為革命的措施之一,巴黎的很多地名被更換:路易十五廣場被更名為協和廣場,巴黎聖母院被更名為「理性堂」,傑出的哥德式建築聖雅克教堂被夷平,旺多姆廣場的路易十四銅像、新橋的亨利四世銅像和巴黎其他各處的國王銅像被推翻。大革命結束後,拿破崙對巴黎進行了新的擴建工作,興建了巴黎凱旋門和羅浮宮的南北兩翼,整修了塞納河兩岸,疏浚河道,並修建了大批古典主義的宮殿、大廈、公寓。

         此後的巴黎歷經反法同盟佔領、1830年七月革命、1848年革命。到拿破崙三世時期,城市已經破敗不堪。1859年,拿破崙三世任命塞納大省省長、巴黎警察局長喬治·歐仁·奧斯曼男爵(Baron George Eugène Haussmann)負責巴黎的大規模城市改造。奧斯曼拆除了巴黎的外城牆,建設環城路,在舊城區開闢出許多筆直的林蔭大道,並建設了眾多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廣場、公園、住宅區、醫院、火車站、圖書館、學校,以及公共噴泉和街心雕塑,還利用巴黎地下縱橫交錯的舊石礦建造了城市給排水系統。但是他也拆掉了許多珍貴的歷史遺產和文物,對巴黎舊城的破壞一直存在歷史爭議。

         1870年普法戰爭和1871年巴黎公社期間,巴黎再一次遭到戰爭的破壞。巴黎公社在面臨失敗時,於1871年5月24日放火燒毀了巴黎的眾多主要建築。此後巴黎經歷了第二次大規模發展時期。作為法國大革命一百周年紀念,同時為了迎接巴黎世界博覽會,於1889年修建了艾菲爾鐵塔。為迎接1900年世界博覽會修建了巴黎地鐵,同時建造了大皇宮和小皇宮。

        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,巴黎都沒有遭到嚴重破壞,但是在二戰期間被德軍佔領。1944年巴黎解放前夕,希特勒曾經下令徹底摧毀這座城市,但這個命令沒有被執行。1944年8月25日,巴黎解放。

         戰後巴黎繼續向四周發展,到20世紀70年代停止盲目擴張,改為發展郊區衛星城。70年代末開始,在巴黎西郊的上賽納省(Hautes de Seine)建設了拉德芳斯中心商務區(CBD)。如今巴黎作為法國的首都和政治、文化、商業中心,仍然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。

         現金巴黎的交通:巴黎有兩個國際機場,東北面的巴黎夏爾·戴高樂國際機場和南面的巴黎奧利機場(Aéroport de Paris-Orly)。地鐵(Métro)是巴黎市內交通的主力軍,共有16條線路(1—14,3bis,7bis),地鐵站遍佈市內,其中最新建成的14號線非常現代化,是一條全自動無人駕駛的線路,此外還有五十余條公交線路。而市區以外,法蘭西島以內的廣大區域的交通則是由RER(巴黎大區快速鐵路網)負責,共有5條線路(A—E),它們亦貫穿巴黎市內。巴黎市區的四周還圍著2條有軌電車線路(Tramway),目前正在修建第3 條。

 
網頁名稱 新網頁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