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三潭映月•
|
三潭印月島又名小瀛洲,,系明萬曆年間(1607年)疏浚西湖時用湖中淤泥堆積而成,它與湖心亭,阮公墩合稱爲湖上三島。全島連水面在內面積約七公頃,南北有曲橋相通,東西以土堤相連橋堤呈“十”字形交叉,將島上水面一分爲四,水面週邊是環形堤埂。從空中俯瞰,島上陸地形如一個特大的“田”字。小瀛洲湖中有湖、島中有島,島間橋欄相連,亭軒台榭點綴其間。中心綠洲“竹徑通幽”粉牆是一排藝術之牆,充滿詩情畫意。島南端,在“我心相印亭”前可觀賞三潭印月勝景。湖面上三座石塔,原建于宋,重建於明。塔高約2米,塔身爲球形,中空,四周有五個小圓孔,每到中秋月夜,放明燭於塔內,燈光外透宛如15個小月亮。此時,月光、燈光、湖光交相輝映,夜景十分迷人。
三潭印月島的前身是水凡保寧寺,北宋詞家秦觀《送僧歸保寧寺》詩中有句雲:“西湖環岸皆招堤,樓閣晦明如臥披。保寧複在最佳處,水光四合無端倪。車塵不來馬足斷,時有海月相因依。”可知島上賞月由來已久。 明萬曆三十五年(1607年),錢塘縣令聶心湯取湖中葑泥在島周圍築堤壩,初成湖中湖,作爲放生之所。後人在島南湖中建造三座瓶形小石塔,稱爲“三潭”,清初島上又加營建,築曲橋,堂軒,沿內湖環植木芙蓉,複經清光緒間退休將領彭玉麟在此營造別墅,小瀛洲初具風貌。
三潭印月景觀富層次,空間多變化,建築佈局匠心獨運。從島北碼頭上岸,經過先賢祠等兩座建築,即步入九曲平橋,橋上有開網亭,亭亭亭,康熙禦碑亭,我心相印亭四座造型各異的亭子,讓人走走停停,歇歇看看,或談笑,或留影,流連觀照,飽覽美景。
九曲橋東,隔水與一堵白粉短牆相望。牆兩端了無銜接,形若屏風。但粉牆上開啓四隻花飾精美的漏窗,牆內牆外空間隔而不斷,相互滲透。牆外遊人熙熙攘攘,牆內卻幽雅寧靜,咫尺之間兀自大異其趣。
全島花木疏密相間,以翠柳,荷花,紅楓,木芙蓉爲主,四季花開不斷,豔麗多彩,春,秋景色尤佳。島內島外湖面如鏡,樓臺花樹倒影搖曳生姿,天光雲彩相映,著實讓人恍惚迷離,如入蓬萊。三潭印月美景還從島上向湖上延伸。島南湖面,三座瓶形小石塔鼎足而立,造型別致優美。塔頂如葫蘆狀,塔身呈球形,高出水面二米,中空,環塔身分布五個小圓孔,塔基爲扁圓石座。三塔平面呈等邊三角形分佈,每邊長六十二米。每逢仲秋時,皓月當空,水天相映,塔中點燃燈燭,與明月上下爭輝。賞月遊湖者搖漿前來,攪動滿湖銀輝,天月,水月,塔月,心中之月,融爲無限的悠思和寄託,怡然忘歸。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