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蘆笛岩•

        桂林市西北郊的光明山,外表看去並不奇特,在它南側山腰上有一個洞口,兩旁生長可以做成笛子的蘆草,當地人稱之為蘆笛洞。這是一個雄奇瑰麗的巖溶洞穴,迄今已有60多萬年的歷史。洞內有大量的石乳、石筍、石柱、石幔和石花,組成了各種優美的景物,如獅嶺朝霞、石乳羅帳、原始森林、雲臺攬勝、盤龍寶塔、簾外雲山、遠望山城、幽景聽笛等等,被人讚為“大自然藝術宮”。 

它的洞深有240米,因曲折有致,遊程約500米。1962年著名作家鄧拓遊完蘆笛巖後寫道:
“乍看這個洞口又矮又小,似乎是很平常的巖穴,但是,一走進洞裡,印象馬上大變。滿目琳瑯的紅、綠、黃、白各種顏色的鐘乳石,構成了這個神話世界的萬般奇景。 

整個巖洞分為兩個部分,也可以叫做前洞和後洞。前洞是一組又深又大的由馬蹄形通道聯成的洞穴;後洞則是一個寬廣深邃的大巖。在前后洞銜接的地方,有一個水潭,把巖洞分成兩個部分,中間亂石堵塞,還要經過一番修理,才能順利通行。蘆笛巖的鐘乳石,分外鮮艷玲瓏,光輝耀眼,處處都是五彩繽紛、如花似錦。紅的如珊瑚,綠的如翡翠,黃的如琥珀,白的如玉石。整個洞府好像全部是用寶石、珠翠、珊瑚、象牙、綢緞和脂粉堆積起來的,簡直和神話傳說中的閬苑仙宮一樣。......我自己好像真的做了一場美夢,永遠不能忘記這神話世界的迷人景色。”蘆笛巖在1000多年前就有人游覽了,洞內迄今仍保存。唐宋以來的壁書77則,大部分是墨筆所寫,字跡仍可辨認。元明以後此洞成為當地人民躲災避難之所,洞口被堵,少為人知。明末地理學家徐霞客來桂林考察時,遊遍了桂林城東各洞及名勝,卻沒有涉足於桂林的城西北。直到1959年,蘆笛巖才被政府開發,1962年正式向遊人開放,成為桂林的一大名景,被稱為“蘆笛仙宮”。
桂林陽朔荔浦豐魚岩銀子岩蘆笛岩灕江堯山象鼻山